“汉超崭露头角,湖北区域发展不平衡致“鄂超”孕育艰难”
2025-10-10
“鄂超”难产背后:湖北足球发展失衡,武汉“汉超”独大

随着苏超的火爆,各地纷纷兴起打造本土足球联赛的热潮,从粤港澳到川渝,省级城市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然而,湖北足球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——全省范围的“鄂超”迟迟未能成型,反而省会武汉的“汉超”崭露头角。这种“一城独大,全省难兴”的现象,反映出湖北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。
经济基础:足球土壤差距悬殊
足球联赛的运营离不开经济支撑,而湖北的足球土壤却存在巨大的差距。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,2025年GDP突破2万亿元,拥有多个专业足球场和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,足以支撑区域性联赛的运转。相较之下,宜昌、襄阳等城市的经济体量仅为武汉的三分之一左右,体育投入更多倾向于群众健身而非竞技赛事。荆州、黄冈等城市经济总量不足3000亿元,财政压力下,专业足球场建设往往排在教育、医疗之后。

民间足球活跃度也受到经济差距的影响。武汉的业余球队超过500支,企业赞助、社区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;而在一些偏远地市,一支球队凑齐11名稳定球员都属不易,更别说承担客场比赛的交通、食宿成本。
足球生态:人才与氛围的“马太效应”

湖北的足球资源几乎全部向武汉倾斜,导致其他地市州的足球人才不断流失,基层足球教练匮乏,青少年参与度低。氛围的差距同样明显,武汉的足球赛事关注度堪比中甲,甚至能吸引数千名观众到场观赛;而在其他地市,足球赛事往往是“圈内人的自嗨”,媒体报道寥寥,群众认知度低下。
破局之路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协同发展”

鄂超的难产,本质上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体育领域的缩影。要改变这一现状,不能简单照搬苏超“全省联动”的模式,而需立足湖北实际,走“以点带面、梯度推进”的路径。武汉的“汉超”可以继续做大做强,形成品牌效应后,通过城际交流赛、人才交流计划辐射周边;宜昌、襄阳可先打造区域性联赛,形成“副中心”支点,再逐步向周边县市延伸。
更重要的是,足球的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协同规划。随着湖北“一主引领、两翼驱动、全域协同”战略的推进,若能将足球场地建设纳入各地市州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,在宜昌、襄阳等城市规划专业足球场,打造区域足球联赛,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参与赛事赞助,或许能为鄂超的诞生培育出更肥沃的土壤。
今晚,“汉超”将在沌口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拉开帷幕,揭幕战由经开足球队VS江夏区足球队,“走,哈克为武汉足球加哈子油!”(刘叮咚)